實訪曇摩學校

「下一代的佛教與現在又不同。經過他們的聰明才智,佛法更為弘揚。以前的教導是老師教,你要恭順地聽。
曇摩學校則希望激發兒童思考回應。」

洪水季節不間斷的師資培訓(採訪於2016年8月10日)
清晨從仰光出發,驅車近四個小時才抵達三角洲的白孔雀城。絕大部分時間,我們經過的是一片片綠色樹林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些叢林特別濃密,唯一可以看出人跡的是一艘由原木挖空製成的獨木船,船尾從低垂樹枝的下方露出來。到了一些聚居區,房子全是用竹子與棕櫚葉蓋成的,搖搖欲墜的支架下方就是汙濁的河水,房子裡面卻坐著一個或好幾個人。這景象令人吃驚,然而,這就是尋常的緬甸。

曇摩學校的地方師資培訓班一期七天,在這七天內,講師們會培訓地方教師教授初級五冊課本。

培訓時間前三天是8:00到17: 30,後四天是8:00到19:30,晚上則是分享心得的時間。前兩天半的集訓課上,講師們向地方教師傳授接近兒童的方法與邏輯。第三、四天,講師則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現場示範模擬課程。接下來是分組實踐課程,受訓教師們隨機抽籤,模擬教授不同年級的課程,接受講師的指導。

這一期培訓在白孔雀城寺院的佛堂進行,牆壁上貼著「Kiss! Keep it short and simple」的貼畫與當期的課程表。講桌上堆放著許多教學用具,包括頗有創意的佛陀本生故事拼圖等,都有助於激發兒童的興趣。

本期受訓的教師共有60位,五、六個人一桌圍坐在偌大的佛堂。女教師集體身著白色中袖短衫與咖啡色筒裙特敏(tamane),特敏下都繡著三圈綠色的花紋,與聖耶德納僧學院的院徽相應。男教師則身著白色襯衣與咖啡色籠基 (Iongyi)。在曇摩學校的大部分活動場合,目之所及,皆是這樣的代表性裝束。

8月10日是當期培訓的第四天。
上午第二堂課是教授「寺院的灑掃功德」、「個人清潔衛生」等,每一項都有配合的歌謠。講師講授時,會邀請大家集體圍成一圈,伴著輕快的樂曲,載歌載舞,將引導兒童撿垃圾、剪指甲、用香皂沐浴、早晚刷牙、早起洗臉、用椰子油抹臉等日常生活細節都融匯其中。每一位老師都面帶笑容,姿態溫柔。講師口中說得最多的詞語則是「微笑」與「鼓勵」。

到了第三堂課教授第三、四冊課本時,我們可以明顯聽出,樂曲曲調穩重了不少。我也注意到,在集體歌舞或者輪流表演唱誦的時候,法師還是在座位上靜坐,嚴守南傳佛教的古老戒律。

講授的內容非常具體,涉及到教師與學生相處的各方面細節,假設可能遇到的各種場景,並且都提供相應的引導。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破壞規矩,老師切忌斥責,要與其耐心溝通。比如上課時有小朋友的手機發出了響聲,老師要問他,上課時手機響會不會影響大家? 學童一般會回答「會」,那麼,老師就要順勢繼續問他:「那你覺得應該怎 麼做? 」小朋友往往會回答:「那我就關機。」這般循循善誘,頗符合兒童心理學。

課間,我們探訪了幾位講師與受訓教師。
講師War War Htwe女士的哥哥是曇摩學校基金會導師團的成員,她平時在哥哥寺院教書。2013年接受六天第一、二、三冊教材的培訓。2014年再次接受七天講師培訓第四、五、六冊教材。

加入曇摩學校之前,她在NGO組織「Save the Children」工作,從事緬甸的賑災與重建事業,主要是各類災難後重建學校、培訓老師等事務。那個時候她的工作雖然是服務緬甸的兒童,卻並非直接面對兒童。但是她每每看見小孩子,常有想親自帶他們一起學習的心願。後來有一次,她剛好聽到哥哥提到曇摩學校,便毅然投入進來。目前已經參加了全國616堂課中的45堂課。

對於如何接近小朋友的問題,她頗有自己的心得:要讓孩子們發自內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比如一個小孩不喜歡上課,我們不要怒罵他,要瞭解他不想上課的原因。面對一個調皮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溝通、勸導,教他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比如可以讓他假設不去上課的後果是被集體孤立。我們需要這種覺性教育。在各地推廣課程時,War War Htwe遇到過各種氣候、飲食上的不適,在克欽族、克耶族聚集的地區,以及其他一些面臨宗教危機的地區,曇摩學校地方分校較少,地方教師來接受培訓的熱情也比較欠缺,需要講師們花費更多的口舌和精力來推廣正信佛法。

不過,總體上來講,見到講師們、公益人士在地方孜孜不倦地投入教育,不少教師從一開始的被動到後來的主動,這一成效也令War War Htwe感到很有成就感。在War War Htwe眼中,聖耶德納西亞多是曇摩學校之父。「他不喜歡的,我們就不做。比如我們曾經運用了一些NGO組織的唱調在曇摩學校教材培訓中,令他有點不滿,於是我們就換了一曲更合適的。他不談政治,埋首學術與曇摩學校的事業。記得四週年慶典上,他說自己最以講師們為榮,這種虛懷若谷令我非常感動。」

講師Daw Nain New Oo,35歲,是教生物課程的補習班老師。2013年在仰光受訓,2015年開始在曇摩學校擔任全職講師,平時也志願協助處理伊洛瓦底省代表處的工作。曇摩學校對她最大的吸引是其完備的系統與精確性,以及先進的教學理念。目前她已經在仰光與伊洛瓦底省、奈比多授課共十堂。教學是有趣而令人歡喜的,她希望透過教學,幫助年輕人對佛法有更深入的瞭解,同時,她也與不少學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一次七天課程之後,全體學員向老師們頂禮三拜,依依惜別,那情景令她記憶猶新。在Daw Nain New Oo眼中,聖耶德納西亞多管理有方,平等待人。她也提到師父週年慶上的講話:「請你們務必切記,講師對我們何其重要!你們的身影如果消失了,我們中心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如何顧惜你們的色身,請你們自己好好想想。」

期間,我們也訪問了四位當期受訓的地方教師,分別是50歲的數學老師 Daw Aye Win女士,34歲的理他科老師Daw Seln Zar Hling女士,44歲的Daw Lat Lat女士,與年僅21歲的小夥子Shane Hteat Gyein。

Daw Sein Zar Hling女士的村裡還沒有曇摩學校,她已經和朋友一起聯繫好了村莊寺院的比丘,盡快在本村建起曇摩學校,自己也希望能作為教師教導佛法的理念與實踐。另外三位的村莊裡都有曇摩學校,他們也都非常

期待早日到曇摩學校教書並為此目標努力。Daw Aye Win女士更是坐船45分鐘才來到此地,執著之心令人感動。

Shane Hteat Gyein是緬語系的高材生,前年從仰光大學畢業,回到鄉村小學教書,他評價曇摩學校的教材「課本看起來很淺白,內容卻很豐富詳實」。他們都尚未見過聖耶德納西亞多,但皆表示久慕長老聖號,希望早日可以一睹長老的威儀。

在白孔雀城這間寺院裡,42歲的Ashln Slrlnda法師帶領寺裡的義工負責護持本期培訓的各項雜務,包括後勤支援。中午的飯菜有紅燒肉、排骨、滷蛋,雖稱不上奢華驚艷,但頗為豐盛。他的師父今年八十多歲了,也常常叮囑他一定要盡力親為,為正法久住無私奉獻。

白孔雀城是歷史悠久的小城。散淡的午後,各種顏色的流浪貓狗在人煙寥落的廟宇屋舍與田地之間慵懶地漫步,走累了,就地尋一處陽光正好的地方躺下休息。小城一隅保留了不少英治時期的別墅,羊皮紙色的立柱和迴廊,紅磚外牆及挑高的百葉窗,影影綽綽地掩映在青綠色的高大椰子樹與扇形美人蕉之間。在屋頂與屋頂之間,烏鴉旁若無人地振翅飛翔。走近一些,沿著龜裂的灰泥牆蔓生的青紫色苔蘚,從山形牆的石縫裡蹦出芽來的蕨類,散發出頹廢的氣息。不遠處即是小城的防洪堤,堤岸上的風雨走廊一頭,居住著一群流離失所的災民,他們在堤壩一側搭起簡陋的棚戶,以低於最低生活水準的標準經營著慘淡的生活。身後高聳的殖民地建築與他們無關,彷彿也與這個時代無關。

白孔雀城還有緬甸第三大的緬字巴利文三藏石碑,應運了已經絕版的雙層雕花工藝的佛像,以及據稱每三年換一個地方的獅子口裡的夜叉。這些物質遺產雖然已經蒙塵,但無不透露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昔日的繁華。而今,一座與仰光大金寺外形近似的金色佛塔是小城民眾信仰的中心。四條覆蓋著屋頂的走道,分別代表四個方位,通往坐落於中央瓷磚平臺之上的金色佛塔。供奉佛像的神龕外表覆蓋一層混合了碎鏡與銀色碎瓷的鑲嵌圖樣,看起來十分炫目,剎竿 (Hti)―由小吊鐘與珠寶構成的尖端,不時發出清脆的鐘聲。

「長夜安隱,多所饒益」,在這樣安靜的氣氛中,曇摩學校的師資培訓課程有條不紊地展開,承載著綿延佛陀正法的神聖使命。

 

貧民區附近的曇摩學校(採訪於2016年8月7日)

位於仰光郊區嘎拉東地區的曇摩波羅谷寺院是掩映在翠綠農田深處的一間普通寺院,搭乘出租車從大路拐進一段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隨後還要在塵埃漫佈的泥土路上行進數分鐘才能抵達。寺院的地面尚未完全硬化,東西兩座樓房的屋頂還在進行施工作業。有幾位比丘和年輕的女性在齋堂忙忙碌碌,為學生們準備早餐。

早上七點半左右,穿著統一制服、臉上塗著傳統的樹皮粉的學生們或三三兩兩結伴、或坐在家長的摩托車後座,陸陸續續地來到了寺院。離集合還有一段時間,孩子們排排坐在階梯上,興高采烈地七嘴八舌,大狗愜意地躺在他們面前曬著早晨的太陽。有些孩子結伴去上廁所,經過我們面前,看見我們的相機,有點害羞似的,趕緊低頭匆匆走過,開朗的小朋友則雙手合十向我們問候「明格拉瓦」(緬語的「你好」),聲音清亮,笑容燦爛。

八點鐘,50多位學生在佛堂集合,在寺院比丘的帶領下集體禮佛,然後禪坐約15分鐘。期間有幾個同學遲到了,匆匆跑到佛堂的後排,動作俐落地雙膝下跪,雙手合十,迅速跟上大家的節奏。

打坐結束後,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魚貫移步到齋堂用早餐。今天的早餐是千層餅。這是一種傳統的緬甸食物,在餐館裡,往往蘸白糖或肉湯食用。之前準備早餐的幾位姑娘提著飯桶,沿著長條桌椅,依序分發食物給大家,並且一邊貼心地提醒大家慢慢吃、別噎著,不夠的再舉手。整個用餐的過程沒有什麼聲音,孩子們都非常乖巧有序,連兩名最小的約五六歲的小朋友也沒有發出一點吵鬧。

飯後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時間,年齡稍長的學生們幫忙收起長條桌椅,再支起兩張圓桌。不同年級的學生則跟著自己的老師去到各自的場所,大家便開始上課了。

寺院所處的地方雖然空曠,卻只有三棟不大的建築物,室內空間頗為有限。所以上課期間,在盡量避免互相干擾的前提下,每一處空間全都利用到了,連擺上圓桌的齋堂也不例外。

這間寺院共分七個年級的課程,學生人數參差不齊,多則十幾人,少則四五人,最小的一年級只有兩位小朋友。不過,老師們都教得有聲有色、興高采烈,有的在教授巴利詞語,有的在引導小朋友將笑臉、哭臉的貼紙分別貼到白板上標示「如法、不如法的行為」的方框裡,有的老師則在講佛陀的故事……

九點剛過,常住寺院的四位比丘便要去附近托缽了。我們順道追隨他們,去兩戶人家進行家訪。
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嬤等候在家門口的小路邊,為比丘們供養飯菜,她的衣著簡樸而一塵不染,花白的頭髮一絲不苟地在腦後梳成一個髻。佈施結束後,她熱情招呼我們進籬笆圍成的院落裡。她是這個家庭的祖母,媳婦與孫女一起去寺院上課了,孫女已經從一年級學到了三年級。說起孩子的變化,祖母臉上的笑容更加慈愛了,她說孩子現在會每天定時 禮佛,協助家裡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她說,附近的居民都對寺院充滿了感激,因為就算自家沒有做功德,寺院也會供養想去曇摩學校的孩子制服、課本等,有些經濟實在困難、卻一心向佛的家庭也因此得以較為從容地如願送孩子去學佛法。

籬笆小院雖然是泥土地面,卻也整齊有致,房屋內雖然採光不好,擺設頗為簡單,但桌椅櫃床等基本的生 活用品也算齊備,看得出來祖母家的 境況在附近不算差的。之後,在寺院淨人的帶路下,我們走過了一段爬滿 蒼蠅的街道,不經意便闖進了一間幾乎沒有地面的屋子―勉強稱得上房子的小屋內極為狹窄,地面還是原始的泥土,本就逼仄的空間內,中心地帶還凸起一個大土堆,也好,男主人直接當椅子坐了。39歲的女主人Daw Khin Sanwin和51歲的丈夫Tin Tun共 有三個女兒,分別是16歲的長女Zin Nyeln Tu、11歲的Nadi Win和7歲的 Ta Zin Lin。

女主人Daw Khin Sanwin有點拘謹地用力撫平進門處的小床上的席子,彎身請我們進屋。我們於是有點冒昧地在那家人唯一的一張床上跪坐著完成了採訪。最近去曇摩學校上學的是小女兒,她是二年級。記得第一年課程還沒上完的時候,Daw Khin Sanwln便欣喜地發現女兒回來懂得自己禮佛了,並且晚上睡覺前還要向父母頂禮三拜。後來,Ta Zin Lin參加學校的誦經比賽,誦《初轉法輪經》,一點都不怯場,還得到一些獎品,自己的學習興趣也更受鼓舞,整個人更有自信和自覺。對寺院和曇摩學校的老師們,這一對父母更是讚不絕口。二女兒和小女兒從禮拜一至禮拜六,每晚都可以去晚自習補課,比丘們不僅是宗教導師,也很有文化,可以輔導孩子們的功課。對於經濟沒有那麼寬裕的他們而言,這種幫助簡直是雪中送炭。

探訪到一半,忽然來電了,床邊立櫃裡的一臺小電視機裡傳出英語的生日快樂歌,Daw Khin Sanwin繼續和我們分享女兒的變化,看見出家人會主動合掌問候了,平日在學校課堂上也敢於發言、不會害怕了……看得出來,雖然大環境有些困苦,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稱得上不遺餘力。

告別時,我將隨身攜帶的一把中國製的「天堂傘」,和僅剩的兩顆臺灣牛軋糖一併留給了Daw Khin Sanwin,她不停地表示感謝,目送了我們好遠。我有點遺憾雨傘不是嶄新的,翻譯曾師兄說,緬甸人就是這樣,你給他什麼,他都會欣然接受並且由衷感恩,不會嫌棄東西好壞。我當下覺得輕鬆了一些,但內心十分感動。

回學校,我們見到了39歲的Nwe New Win和她8歲的女兒Hsu Yadanar, 她們正是籬笆院落祖母的媳婦和孫女。丈夫當天在外面上班,如果他在家裡,會開車送妻女來上課。丈夫不在,Nwe New Win一早帶著女兒和外甥,以及他們的小夥伴―12歲的 Hsu Pyae Pyae Thaw和7歲的Yoon Pyae Thaw搭一輛便車來寺院。女兒上課,她則留在寺院幫忙處理一些雜務。Nwe New Win說,這兩年,眼看著女兒一天天更懂得佛教歷史了,小小年紀的她還知道了佛陀的爸爸是淨飯王。她羨慕這個時代的小孩有機會透過曇摩學校的學習認清自己信仰的宗教,她小時候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女兒拜佛以前是囫圇吞棗,現在則是一板一眼、有模有樣。New New Win自己工作很忙,但仍舊堅持每兩週親自陪女兒來一次寺院,她雖然沒有做過老師,但目前最大的心願是希望以後自己也有機會上師資培訓課程,然後教導孩子們學習佛法。在她看來,曇摩學校教授的雖然是緬甸最傳統的上座部佛教,但教育理念卻是非常先進、人性化的。比如,曇摩學校會考量孩子們在公立學校裡的學習壓力,期中、期末考試期間停課,留時間給 孩子們複習,到了暑假再把課程補上。因此,沒有大肆的宣傳單、廣告語,Nwe New Win身邊也越來越多小孩在週末來到了曇摩學校,女兒就非常期待每個禮拜天來上課,可以學三寶的概念,還可以交很多好朋友。

下課後,我們採訪了幾位老師。孩子們害羞又不甘後退地湊在旁邊,睜大眼睛好奇地盯著我們。建築師Ya Min女士是一位國家公務人員,已經在此處教書三年。第一年教授第二冊,第二年教授第三冊,第三年教授第一冊。

她三年前在大金塔旁邊的補習班教阿毗達摩誦法,每年有16天與兒童互動。但她認為,為了正法久住,成年人有義務教導下一代傳承佛法。因此聽說了曇摩學校之後,她便毅然加入做老師。她現在晚上還要去其他地方教成人阿毗達摩誦法。交通費是寺院支付,有時會有接送車。在她看來,曇摩學校是對兒童最有效的教導,並且難能可貴的是,還有與各年齡匹配的、富有創意的輔助教材。「下一代的佛教與現在又不同。經過他們的聰明才智,佛法更為弘揚。以前的教導是老師教,你要恭順地聽。曇摩學校則希望激發兒童思考回應。」

65歲的Daw Khin San Myint 是一位擁有30年教學經驗的緬語老師,從小學教導到高中。這是她在曇摩學校教書的第三年,目前教授第五冊。她也曾在仰光受訓七天。她從不抱怨每週來回花費兩個小時行程到這裡,下課後還要匆匆趕去大金塔附近教授阿毗達摩誦法;只是遺憾現在的班級只有五個學生,曇摩學校的推廣力度略顯不夠。不過,孩子們對曇摩學校的教材反應非常好,幾年教學相長下來,她對國家與緬甸佛教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26歲的比丘Ashin Pannacara僧臘(受戒後的年數)六年,在曇摩學校教授過第三、四、一冊。除了上課,作為這間寺院的比丘,他還需要負責每週課程的後勤服務,孩子們每天的營養早餐費用約需要四萬緬幣。寺院一個月有兩位固定功德主供養,主持比丘有時自己也加入供養。下週他們的早餐是魚粉湯。比丘們的親戚們住在寺院,幫忙準備飯食,我們最開始在齋堂看見的年輕女性,有一位就是他的妹妹。

35歲Daw Win Maw Phyo是一位有十年教學經驗的公立小學教師。她希望自己的佛教徒學生與其他宗教對談時,可以清楚描述自己的國家與宗教。曇摩學校的教學經驗,加上師資培訓課程中對兒童心理學的進一步瞭解,使她一向嚴峻的教學風格轉變得溫和柔軟了不少。在平時上課時也增添了許多課外話題,比如在曇摩學校學到一些趣味盎然的佛經詩句唱誦曲調,便可以在公立小學課堂上同步推薦。自己班上的60位學生中有30位佛教徒,其中20位在上曇摩學

校的課程,有一些沒有機緣到曇摩學校上課,比如在家幫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從曇摩學校回到日常學校的同學,會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行儀傳遞結沒有參與的。作為老師,常常悄悄觀察學生們吟詩對答,甚感欣慰、肯定與鼓勵。

兩個小時的課程很快就結束了,家長們陸續來寺院接孩子回家。孩子們滿載而歸,陽光映照在他們無憂無慮的面頰上,寺院裡的花草也頷首致意。香花結緣,花開蒂落,曇摩學校在這片飽經憂患的土地上播下了良善的佛種,必將培育出慈悲、智慧、平和、精進的下一代。

覺性教育之可貴

然而,曇摩學校的可貴,不僅在於其龐大的規模,或從課本到師資培訓的一連串完備的教育機制,更在於其依靠教育家注重方法與教理,追求教育的品質等特質。
教育是為了促進個人與社會發展,完善個人的人格、性情與德性,有益於引導快樂的人生。教育的這些方面在佛教教育中都涵括,但佛教尤其關注個人的性格與人格培育,因為完美的知識只有透過心靈才能實現。

曇摩學校以現代制度為核心的人性化教育,教師要瞭解學生的生理、心理、性格、情緒、社會發展,改變以前出家人的打罵教育,將佛法應用於生活,寓教於樂,溝通、引導學生,發掘孩童自身的覺性。如同佛陀自己也鼓勵提問與思考一樣,曇摩學校鼓勵孩子針對教導的內容提出問題,而不是盲從父母或老師。

同時,戲劇、寫作、詩歌、音樂、辯論、演講、社會活動等教學形式,激發了兒童的創意,加強了現實生活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們在佛法基礎上深化了對自我與周圍世界的認知。兒童在紀律與信仰、運動與休閒中逐漸掌握了交流與適應環境的技能,同學

情誼、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皆得 以提升。
這樣一種知識、態度、行動的綜合,亦將促成一個更為虔誠、理智的社會。如果說,國民教育體系一度被惡意摧毀是緬甸曾經遭遇的最大悲劇,那麼,曇摩學校作為一般重要力量,正在一點一滴地逐步修復社會與人心的傷口。

明燈傳照弘正法
2011年,佛曆2443年,南傳佛教各國的僧團長老們齊聚馬來西亞,聯合發表了「四聖諦佛教僧團聯合宣言暨宣法」,一致呼籲世人親近、學習佛陀的圓滿教法:「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引導十方眾生正向無上菩提。
聖耶德納西亞多作為緬甸僧團的代表,應邀出席並發表了「如何在華人世界推廣上座部佛教和原始佛教」演講:7
「首先,我們應當謹守僧院道場的規則,我在《波羅夷法評註》( Parajikanda Commentary) 中發現了一句話:「Vinaayo nama buddhasasnassa ayu.Vinaye thite sasanam thitam hoti」,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僧院道場的規則就是佛陀教導(Buddhasāsana)的生活。第二部分則是佛法的學習和教學(Parlyatti)。佛法的學習和教學像湖岸,佛法的修行 (Patipatti Sasana)像湖水,佛法的體證 (Pativedha Sasana)則像湖程的蓮花。佛法的體證取決於佛法的修行,佛法的修行取決於佛法的學習和教學。

所以佛法的學習和教學是佛法長期存在最重要的一點。在巴利《增支部》(Anguttara)中,佛陀說,學習、說教、教學、背誦和考慮佛陀的教義 得以使佛法長存。因此,我們應該建立基本或主要的寺院教育中心。我們必須栽培新一代來延續佛陀的正法。第三個是領導力或創始者的素質。我們需要非常好的領導人或創始人。在緬甸,Shwe Kyin尊者是一個有學識的和受人尊敬的領導者、創始人。在緬甸,他建立了最佳的比丘僧團協會。許多的追隨者服從他的指引。他的比丘僧團協會在緬甸蓬勃發展。因此,要促進上座部佛教在華人的世界弘揚,我們需要這樣的領導或創始人。

 

第四個是最佳的策略。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如果有最好的策略,我們將在一切事情上取得成功。第五個是心態。在巴利《法句經》中,佛陀說:心靈是這個世界的領導者,如果我們以邪惡的心態說話或行為,痛苦將跟隨我們就像車輪跟隨牛車。如果我們以良好的心態說話或行為,幸福就會跟著我們,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因此,如果我們有一個不可動搖的良好心態,在華人世界推廣上座部佛教,我們將實現我們的目標。此外,華人的世界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圈子。華人應該能非常契合學習上座部佛教和成為上座部比丘。有句緬甸諺語:獅子油只有在金杯裡存續。以同樣的方式,上座部佛教將持續在非常崇高的華人世界流傳。」

聖耶德納西亞多這一發言,也寄託了他的另一個宏願,加強緬甸佛教界翻譯人才的培育,弘揚上座部佛教。僅僅在前一年,2010年11月,緬甸軍政府舉行大選,準備成立民選政府。結果當軍政府支持的政黨贏得多數選票時,人們並未對此感到過分驚訝。數日後,翁山蘇姬獲釋,結束了長達七年以上的軟禁生涯。之後,翁山蘇姬仍舊必須不斷小心翼翼地測試她能享有的自由的界線。全國民主聯盟一度被軍政府依法解散,竊聽、監視、審查與無所不在的暴力威脅,依然廣泛存在。聖耶德納西亞多正是在這一民主制度如岩漿般奔湧,試圖衝出地殼發揮光熱的社會環境中,帶領著曇摩學校基金會不斷成長,也推動著緬甸日漸遠離曾經全民受到監控的黑暗時代,使緬甸不再是一個有著五千多萬人質的國家。

時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國家的媒體,比如澳洲國 立大學的《東亞論壇》(East Asia Forum)上,依然活躍著一些對東南亞的假日佛學課程持懷疑與批判態度的聲音。2014年12月16日,牛津大學的馬修˙沃爾頓(Matlhew J.Walton) 撰寫的《緬甸的假日佛學班 教導什麼》一文,稱曇摩學校這類課程不只是傳播純 粹的宗教價值,也代表了緬甸社會隱伏的令人憂慮的 反穆斯林勢力。他將宗教與民族主義聯繫在一起,批評緬甸政府歧視性的宗教政策。不過,作為曇摩學校的核心人物,聖耶德納西亞 多不會被這一類依然無法擺脫「東方主義」色彩的聲 音影響自己的腳步。他堅守著曇摩學校創立之初章程 上「如佛陀教法,加以傳授;維護緬甸傳統文化價 值;不與其他個人、宗教、團體衝突;不參加任何黨 政」的四項宗旨,聯合各界熱心教育的功德主與專 家,為推動緬甸的基礎教育奔走奉獻。
在人們眼中,他有領導能力、執行經驗、道心堅 固,僧格完美。而他自己,甚至不願意人們提到曇摩 學校便經常提到他,這幾年與同事們在一個組織中共 事,他越來越感到自己的「小」,「曇摩學校是大家的」,他常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