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摩學校基金會

釋迦牟尼佛說佛教住世二千年以後

會進入末法時期,其時人心不古。

重新把年輕人喚回寺院
自阿奴律陀國王將上座部佛教定為緬甸國教以來,從國家統治者至販夫走卒,緬甸舉國上下均敬愛佛教。歷史上,緬甸國王的建國大綱中,佛陀的教法是至為重要的綱目,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佛陀的教法亦作為基本準則。緬甸文學、藝術的興盛皆發端於佛教,保存了輝煌燦爛的佛教文化藝術寶庫,除了仰光地標大金寺(Shwedagon Zedi Daw),還有蒲甘 (Bagan)古城、卑謬 (Prome)古城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王朝時代,緬甸王室一直是佛教的獎掖者。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之後,英軍流放了緬甸貢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的末代國王錫袍 (Thibaw Min),在緬甸全國上下推行英治。1940年代,翁山將軍帶領的獨立運動如火如荼,緬甸人民逐步擺脫英國政府的控制,終於在1947年7月爭取國家獨立,1948年1月正式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然而好景不長,1962年之後,緬甸又進入了長達半個世紀暗無天日的軍政府統治時期。直到2011年,軍政府才交權給民選政府。在一個多世紀劇變的時代背景中,緬甸也艱難地逐漸轉型為現代國家。

儘管時局動蕩,國運多舛,以上座部佛教為核心的文化與緬甸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始終密不分離。時至今日,緬甸五千四百多萬人(2017年)中,依然有80%以上的人口是佛教徒。一直以來,佛寺是緬甸生活的中心,每個村子至少有一間寺院。人們在各種日子裡去寺院冥想、打坐、佈施、參與佛教節慶。

寺院是民眾提升精神與增長學問的地方,而寺院創立的學校則一直是緬甸教育的根本。除了專業的出家人與成年人就讀的僧學院與佛學院外,以前的大部分緬甸人從小就在寺院學習知識與技術,爾後奉獻給社會、國家及佛教。據統計,得益於寺院為民眾樹立堅實的教育傳統,儘管經濟發展水準一直較低,緬甸卻保持著較高的基礎教育水準,識字率較高。在英國統治期間,閱讀也成為緬甸民眾廣泛流行的休閒娛樂。

不過,在眾民噤聲的軍政府集權統治時期,緬甸的教育體系遭到惡意摧毀,政府限制人們的思考,不鼓勵孩子們向老師提問,這也許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悲劇。未能接受適當教育的年輕人,成了失落的一代。同時,由於軍政府粗暴對待僧侶和寺院,僧團的力量也一度遭到嚴重的打擊和削弱,許多人不得不遠離寺院。

無獨有偶,今日民主化的緬甸政府官方推行現代教育制度,科學技術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縫隙,也使得年輕人與寺院拉大了距離。

釋迦牟尼佛曾說過,佛教住世二千年以後會進入末法時期,其時人心不古。聖耶德納西亞多認為,為了彌補此一缺憾,重新把年輕人喚回寺院,形成每週到寺院的風氣,已然迫在眉睫。

斯里蘭卡的週末佛學課程
曾在斯里蘭卡留學的聖耶德納西亞多,想起了斯里蘭卡的佛教也曾經歷類似的困境。斯里蘭卡與緬甸同為世界五大上座部佛教國家之一,僧伽羅族人 (Sinhalese)佔總人口的75%,佛教徒佔總人口的70%。

西元前263年,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尊者將佛陀的教義帶到斯里蘭卡,後來又在阿努拉德普勒 (Anuradapura)建立了Maha Viharaya。這是斯里蘭卡歷史上第一個佛教學校。隨著建立在寺廟基礎上的佛教教育日漸發揚光大,佛法在全國各地不斷傳播。

不過,與緬甸的情況相似,斯里蘭卡先後經歷了葡萄牙(1505~1658)、荷蘭(1658~1796)、英國(1 796~1948)殖民統治時期,國家和佛教一度遭到空前的劫難。當1815年,斯里蘭卡成了英國殖民地時,殖民者隨後開始推行天主教的教育體系。佛教和歷史的紐帶在比丘與信眾之間斷裂,有的人開始尋求新的信仰。

在英國統治斯里蘭卡期間,偉大的瓦里亞波拉˙蘇門卡拉法師 (Wariyapola Sri Sumangala),毅然扯下了英國的國旗,要求恢復斯里蘭卡的主權,法師為此飲彈犧牲。此後,斯里蘭卡的民眾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規模抵抗運動,直到1948年2月4日斯里蘭卡正式獨立。5.

獨立之後的斯里蘭卡,佛教民族主義思想與活動開始如野火般蔓延,全國上下,從政府到庶民,從僧眾到在家眾共同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復興了傳統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舉措之一是很早便開始實行一種推廣佛教的制度,即每週日在寺院內為青年人教授佛陀教義的「Sunday School」(週末佛學課程)。這一概念在十九世紀末葉由美國軍官、記者、佛教復興運動領袖亨利˙奧爾科特(Colonel Henry Stee Olcott)引入斯里蘭卡,意在引導民眾意識並傳承自己的僧伽羅種族與宗教的文化特性。

1881年,第一間週末佛學課程建立,一開始由於師資匱乏,不甚活躍。直到1895年8月3目在加勒(Galla) 建立了第一所完全保證的週末佛學課程。接下來隨著佛法復興運動,發展到全國。佛教青年會(Young Men’s Buddhist Association, YMBA)從週末佛學課程創設之日起便執掌其管理權。1956年國家文化部建立之後,週末佛學課程更加合 法化、系統化。目前,全國共有9211間週末佛學課程在運作,共計182萬多名學生與11萬多名老師。

過去幾十年間,數代人皆受惠於此,從小便有機會系統學習佛陀的教法。獨立後的歷屆國家領導人也都曾經學習過週末佛學課程,乃至現任總統也曾是週末佛學課程的學生。如此,全國各個階層的人士無不備受「週末佛學課程」的影響,週末佛學班儼然關係到斯里蘭卡佛教的命脈,使佛教更加穩定地久住於世。

斯里蘭卡的比丘、八戒女數量還比緬甸少,但由於很早播下了敬愛佛教的種子,在五大上座部佛教國家中,斯里蘭卡在全國推廣佛教、廣弘佛教的舉措最為貫徹。斯里蘭卡佛陀教育落實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教育以及待人接物之間。

因緣際會與使命感驅使

從斯里蘭卡留學回來的薩薩那瓦拉,對於緬甸佛教徒在宗教、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遭遇的嚴峻的挑戰,深感憂慮。出於護法育人的使命感,他深切地關注著佛教的未來,進而意識到具有佛教文化基礎背景的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的復興事業至關重要,而類似的週末佛學課程恰恰能協助政策正在改變的國家,他越來越感到緬甸已到了像斯里蘭卡一樣致力於開設週末佛學課程的時候了。
斯里蘭卡的週末佛學課程給了留學僧薩薩那瓦拉許多啟發,但鑒於實際條件,若干年來因緣並未成熟。直到2010年左右,大功德主凱凱宜謀求進一步護持佛法教育,目光深遠的聖耶德納西亞多提供了23個建議項目:
(1)組織弘法使者團隊
(2)舉行欠缺的佛學會考
(3)出家人學習英文與電腦知識
(4)舉行在家居士緬譯三藏會考
(5)撰寫三藏百科全書
(6)撰寫三藏索引
(7)編輯緬文-巴利文辭典
(8)編輯便攜小型辭典
(9)竭力完成三藏巴利文―緬文辭典
(10)撰寫巴利語法教科書(11)撰寫欠缺的(巴利文-緬文)三藏逐字翻譯書
(12)組織巴利文學團隊
(13)組織教授團隊
(14)三藏數位化
(15)支持供在家人學習的僧侶創辦的學校
(16)提供僧侶創辦學校內所需的佛教教科書
(17)編輯僧侶創辦學校所需的教材
(18)開辦佛教課程學校
(19)為僧侶開創語文課程
(20)建設大型的僧學院,統一學習三藏
(21)創立推行Pakokku (木各具)地區僧學院的教學方法6.的佛學院
(22)開創為外國人以緬文學習佛教的課程
(23)設立公共三藏圖書館功德主在考量項目的過程中,遇到了另外三位從斯里蘭卡留學回國的八戒女,恰好也在策劃組織類似週末佛學課程的項目,三方的意見不謀而合,聖耶德納西亞多內心關注已久的大企劃終於呼之欲出。

啟動傳承正信佛法的曇摩學校

於是,一小群有發心、有共識的志同道合的合作者,選擇聖耶德納僧學院作為初始道場,以功德主護持的1550萬緬幣為啟動基金設立了基金會,開始以現代的組織管理體系運營其假日佛學班―名為曇摩學校「Dhamma School」,意在傳承正信佛法。

曇摩學校基金會秉持「如佛陀教法,加以傳授;維護緬甸傳統文化價值;不與其他個人、宗教、團體衝突;不參加任何黨政」的四項宗旨,在人心荒蕪,動蕩不安的末法時期,將佛陀的理想宗旨推向全緬甸,建設和平安定的社會。

曇摩學校基金會的期許:

a.採用現代教學制度,且以各年級適用的教材來教導的曇摩分校能遍佈緬甸各地,教導少年兒童學習基礎佛教;

b.應用佛法從傳統信仰佛法提升為覺性信仰佛法;

c.師徒和諧合作推廣佛教。

 

 

曇摩學校基金會的核心工作:

a.編輯易於接近兒童淨人的佛教教材;

b.為確切應用佛教教材推行佛學課程而實施師資培訓課程;

c.實際協助各地開辦曇摩學校分校,保持曇摩學校教學品質的持續性。

 

(一)核心組織架構

在曇摩學校基金會的核心組織架構中,聖耶德納西亞多擔任中央主席。

五位義務教誡導師(阿闍梨)出席大型活動、開閉幕式等,其中一位是國師、一位是三藏高僧。

10位中央義務導師團法師負責提供建議,其中五位在50歲以下,有佛教大學的資深教授等成員。各位中央導師負責協助其出生地區分校活動,與當地寺院溝通並且出席大型活動、儀式等。教改組的17位教育專家都是在家眾,負責編輯教材,設計教學方法,培訓骨幹講師,督查地方分校環境、教師教學水準,協調與地方寺院關係等。

佛學專家18名,包括比丘及八戒女,提供教材內容建議等。

財納組負責募款、製作財務報表等工作。

慈善組20位工作人員,協助分校的維護、贊助,週年慶活動的佈置等工作。

推廣部25名職員負責教材印刷等事務,其中十比丘無薪。

65歲的Win Aug是一位從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緬甸辦事處退休的教育專家。他1974年從 仰光教育大學畢業,1975~2002年間,在不同水準的基礎教育學校、包括師資培訓學校擔任老師。1983年他獲得了日本靜岡大學語言學碩士學位,1987年又在仰光外語大學獲得英語碩士學位。1994年他作為顧問加入聯合國兒童基全會,協助緬甸教育部長工作近二十年。聽朋友講他們在計劃兒童佛教課程,Win Aug於2012年參加了一次會議後,便義務加入了曇摩學校基金會教改組。2013年退休後,他又被國家聘為教育部顧問,但只要有時間都會投入曇摩學校基金會的工作,對講師培訓和教材編輯提供了很多建議。總結過去四年的經驗,他對曇摩學校的未來十分樂觀,稱這是在這個時代才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全國性事業。

而提到聖耶德納西亞多,他也是讚不絕口:「師父可以接受新方法,思想隨著時代變化更新,不刻板守舊,鼓勵以新的方式學習佛法;並且有能力支付。」

(二)運行機制與歷程
教改組編輯課本的同時,主席團開示召集團隊。2013年曇摩學校基金會一週年慶,組織向全國具有佛教課程的近百個單位發送邀請函,介紹曇摩學校的課程,同時招募講師。
2013年第一批課本編輯完成之後,17位教育專家與主席僧、導師團於2013年3月,遴選了第一批36位講師,他們皆是25~50歲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其中不少來自NGO組織中的教育推廣部門。
2013年5月,第一期講師培訓班在仰光舉辦。一開始,師資培訓班授課五天,研習第一~三冊教材。這些老師開始投入到早期的教學工作中,並且逐漸成長為今日培訓新教師的骨幹。
2014年,招聘第二批講師36人,與第一批講師共同研習第四、五冊教材。隨著教材的擴充,單期培訓擴展為七天。初期,師資培訓班每三個月舉行一次;經過一年之後,講師團隊初具規模,不再需要頻繁密集培訓。
2015年,又補充了60名講師。至今已經有117位派遣講師,他們都是在家居士(需要時由法師擔任顧問)其中男眾約20位,住在仰光的有30位。一百多人中只有10位領取固定月薪,其他人則屬於流動兼職,一天領取7000塊緬幣的薪水。這117位師資被聘請到全國各地希望開設曇摩學校分校的地區,去教授其他老師。目前,平均每個月都有二十多個地區的單位聘請講師們去講課。地方分校將預計受訓的老師(年齡在18~60歲之間,至少36位,至多60位)人數集合呈報中央。組織根據講師們常住的地區,安排或調配人手。一般而言,30位待訓教師分派二名講師,60位則分派四名,120位則派遺八名,以此類推。截止2016年8月初,全國已經授課616次。

曇摩學校基金會向地方分校提供佛教三藏教材,當地則負責護持七天培訓的講師費用,食宿、服裝、水電費、營養午餐等。
結束師資培訓班課程的地方教師,可以在當地教授小學課程。課程一般借用當地村莊原有的傳統寺院與講堂,98%在當地的寺院。孩子們上課時間一般是每週日早上八點至十點。一般來說,一個章節乃一週兩個小時課程,每本教材40章,需10個月方能教授完畢。
中學課程目前只開設過一個班次。不過,高年級課本的編輯與師資培訓工作皆在循序漸進地推進。
未來,曇摩學校致力於讓參加集訓的老師們可以使用IPAD,這也是聖耶德納西亞多科技弘法願景的一部份。

獨樹一幟的教材
2012年3月,教改組的17位教育專家開始著手編輯課本。2013年初,第一批學生課本出爐。
接著,教育專家們在中央主席僧、中央導師團法師指導下多次開會討論,分配任務,編撰相應的教師使用的教科書。在一次次開會、審查、討論、修正後,教師用書首版出版了。在後續陸續開展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專家結合講師們的反饋,尊重地方的需求,繼續撰寫補充說明、修正改善課本內容,可謂精益求精。
按照平均一年編輯三冊教材、每冊40章節的效率,目前教改組已經編輯了1~7年級 (7年級約12歲)14冊教材(每個年級分別編輯學生用書與教師用書)。2012年緬甸的中小學教育是十年一貫制,目前新政府的教改預期則要改為十二年一貫;相應地,曇摩學校基金會教改組預計一共將編輯24冊教材。

緬甸人喜歡故事,幾乎每個小孩都是聽《本生經》的故事長大。從所編輯的教材便可看出,初級課本的內容包括三寶、佛傳以及緬甸人最常念誦的《吉祥經》、佛教徒的日常生活、佛教界的傑出人士與節慶、佛教徒的社會責任等。
好幾冊教材裡有重複的內容,如第一、二、三冊皆以佛陀的本生故事開端,藉由悉達多太子悟道成佛之前經歷的無數劫難,以人類和動物的形體遊歷大千世界―一個居住著神祇而森林中充滿珍禽異獸的奇妙仙境―所流傳下來的故事,正覺每個孩童內在迷茫的心靈,找到生命的方向;但每一冊的文字與配圖深淺難易不同。教育專家們秉持一種螺旋狀的課本編輯理念,由淺入深,以高年級教材涵蓋低年級的內容。各個年級的第一堂課上,教師也會帶領大家回顧之前年級的內容。這樣,新來到曇摩學校的小朋友們便可以按 照實際年齡去相應的班級。

中高年級的課程擴展至每堂課60分鐘,教材也進一步包括九個科目的內容,除了以上六個科目,還會教導佛學基礎、阿毗達摩、誦經等。
曇摩學校這一系列的教材在緬甸國內廣受好評,臺灣放生寺也已經表示希望將課本翻譯成中文。
在緬甸人的生命中,參加佛教集會、聆聽比丘開示等各種場合上,最常唱誦的禮敬佛陀、三皈依、迴向等巴利偈頌,也皆可以在曇摩學校的初級課程中學會。

教改會議間的民主
2016年8月3日下午,最新一期教材改革會議在聖耶德納僧學院隔壁的曇摩學校基金會辦公室召開。曇摩學校基金會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棟頗不起眼的小樓裡召開。
禮敬釋尊之後,導師團心經法師發言勉勵大家:法以及非法,結果是不相同的。正法勢力強,非法就勢力弱。正法同水,非法同火。大水可乾竭火。我們所做的是,讓正法傳播,水量增長,撲滅火焰。緬甸國家社會中善良者多,必須要有能夠教導良善者的老師,也需要有正確的教材。實踐正法的學生多,如水量增加,便可以逐漸感化惡行惡業、不良善的年輕人。因此,研討教材改革,編撰觀念正確的教材,再透過老師正確傳播給學生,可以促進社會安定與和諧。

 

接著,大家熱烈討論第六~十二冊初高中教材的內容:
a.《算數目犍連經》中提到,目犍連問佛陀:你有教導弟子證得涅槃的方法,但是否所有人依此皆可證得?如果不是,這與您的理論是否矛盾?有沒有王舍城?若有,有無前往的道路?是否所有人都可以抵達?佛陀回答:不見得。實際走,才可能走到王舍城。就像一個指導者,指導八正道, 按次第修行可以到達涅槃。但不見得都可。
b.佛陀時代一位有錢女子有許多奴僕,人們都稱頌她心底善良、脾氣好。有一個僕人非常懷疑,決定考驗一下主人是不是像人們口耳相傳的那麼溫和。於是,第一天僕人睡懶覺,女子沒有說什麼。第二天僕人繼續睡懶覺,被女子怒罵。第三天那個僕人故技重施,女子拿棍子把他打得頭破血流。僕人跑到街上,告訴大家,不要覺得女子脾氣好,不過 是僕人們服侍得周到罷了。這個典故說明,要修行到別人拿鋸子鋸你的時候還不生氣,難辦也要辦,難行也要行。
c.《中部˙蛇喻經》中提到,印度有一位蛇師,一吹笛子,蛇就出來了;但不小心被蛇反咬死掉了。同理,佛教的三藏經典,如果沒有正確應用,卻利用三藏賺錢牟利,會適得其反。d.闡陀尊者有我慢心,佛陀調教他,請大家都不要理會他。這種處理方式在現在的時代是否恰當?
e.《法句經》講行善之後記得要迴向給餓鬼,以便令餓鬼超生。為什麼有的人死後會變成餓鬼?有一位國王上一世是司財庫的,有一天,那一世的國王把供養僧侶的任務交給他,但是他的親戚們在煮完菜之後,在佛陀和出家人還未托 缽之前,便用袋子包好飯食自己享用了,他們死後全部變成了餓鬼。註定要經歷賢劫四尊佛才能超生。第一尊佛出現時,他們去找佛陀,佛陀告訴他們,等第二尊釋迦牟尼佛出現,你們那位司財庫的親戚在那一世會當國王,將供養精舍,也會迴向功德給你們。但直到第三尊迦葉佛、第四尊佛都出現時,頻毘娑羅王才供養精舍,但他沒有迴向功德,晚上便一直聽到凶惡的聲音。頻毘娑羅王問佛,佛才告知他務必迴向累生累世的眷屬。因此,出家人經過的時候,大眾要恭敬備至,連他的影子都不能踩。
…………

 

各位法師和教育專家熱情高漲,各抒己見,陳設簡樸的辦公室中始終洋溢著熱烈的氣氛。在旁聽教材內容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的翻譯曾國興師兄向在場的教育專家們提議,是否可以考慮採納《有明小經》中法樂比丘尼與丈夫的對話,來說明徹底去除身見煩惱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聖耶德納西亞多在隨後的總結陳詞中,盛讚了師兄的建議,叮囑教育專家記下。爾後,大家集體唱誦正法九住巴利偈頌結束會議。

募款方式
目前曇摩學校的收入來源有四個部分:
a.會員每月繳納1000緬幣(約新臺幣27元)。目前有8000~10000名會員;
b.發放存錢筒給會員,不定期交回道場;
C.功德主的一次性捐款;
d.課本販售。
在曇摩學校內部,對於是否販售課本的問題曾有過熱烈的爭論。聖耶德納西亞多說,目前的情況下,若不販售課本,基金會的資金只能維持曇摩學校運作八個月,所以販售課本實乃無奈之舉。聖耶德納西亞多希望將來曇摩學校基金會可以護持七天師資培訓班一半的費用100萬緬幣,分擔地方上的壓力。
目前他還策劃了一個「樂捐中心」專案,目的是向三萬人募集10萬塊緬幣,存入銀行中支取利息。這一專案與曇摩學校的啟動基金會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