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去其他寺院的長老生日慶典觀禮,供養數百位僧人與戒女,寺廟長廊兩邊立滿在家佈施者,向列隊走入的僧人與戒女供養米飯、菜肴、優酪乳、巧克力棒、餅乾等等,甚是壯觀。長老的生日及寺院的生日,都是一年中除了潑水節之外的熱鬧時刻,除了本寺比丘,往往也邀請其他寺院的僧人一同前來受供,並附有特別的供養和抽獎環節。在恰宓禪修中心,長老還為侍者專門設立獎項,三個月頒獎一次,夜裡不住寺院的侍者們同樣可以參加。侍者們分為四組,一組是長住在寺院裡的侍者,一組是夜裡回家的侍者,一組是兼職的侍者,早上為寺院工作,然後要回去外面上班,第四組是戒女組,一邊持戒一邊幫忙照料寺院裡的起居生活。頒獎的獎品多為獎金和生活實用品,如毛巾、牙刷、洗衣粉等,也有手機或其他信徒的供養物。

長老的教戒—在寺院中的語言、舉止,解決群體內部的紛爭。待大家都回去後,向長老供晚上的藥品,並討論次日供養事宜,瞭解長老的需求和不適之處。十點左右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此外,她也負責照料寺院裡的花草。早年禪修時一半修行一半生活禪,她幫忙做義工,自那時起便開始在生活中時刻觀照。有時候,有些國外修行者想去拜佛或採購,她也會帶領前往,因此自己並無固定的工作和休息時間。
拜訪仰光大學的主任比丘Therasabha時,問及對恰宓長老的看法,他直言,長老擁有一個十分團結、出色的團隊。作為僅有的被允許住在中心的外來非禪修者,深深認同。從細心的住宿安排、到雨夜時分的一碗熱湯麵(過午不食的工作人員額外提供的小灶),到周到的採訪配合,在冬日寫來幾近回歸赤道。
以57歲的藥食侍者Daw Khin NyoWin的一日為例,早晨起床開始準備禪師的早餐,六點半之後自己用早餐,完成清潔工作。在上午的指定時間向長老供藥,其餘時間準備午餐。下午一點休息,兩點開始擬定次日餐食,之後出門採購非時漿。六點回長老的房間參加晚課,打坐半小時,之後聽

做藥食侍者,得以每日親近長老。每天早晨的報紙供養人,家境貧寒,長老會每天早上替他預留食物。吃到一個魚罐頭,會想起佈施沒有魚罐頭的家鄉。她說,這樣的佈施心,令長老心想事成。他不斷地補足別人的缺陷,所以他發願的時候,很多人願意幫他。有人打小報告,
這樣辛勞工作,心是輕鬆的。13歲開始她便每年到寺院住兩個月,每逢學期結束,也是立即去寺院短期出家,始終喜歡寺院生活,幾乎不曾有過成家的念頭。成年後,姐姐和妹妹都成了家,可以照顧父母,她得以實現自己留在寺院生活的理想。家裡需要幫忙時,亦可請假回家。家人十分支持她的工作,有時陪長老去國外弘法,侄子侄女會提供資金支持。她的姐姐、妹妹、以及她過世的爸爸、奶奶都是恰宓長老的信徒。
其他年輕的侍者,她都看做是自己的侄子。有時候年輕人想出去,不好意思跟長老報告就告訴她,等長老問起了,她代他們回答。長老只是保持觀察,看人的優點,從善看待,想辦法,看人適用在什麼地方。適用,便繼續讓人發揮潛能。實在無路,長老跟辦公室說,你們自己處理就好,他捨不得講這句話。長老關心細節,如果要出門,他會親自安排座位,這一排誰坐,那一排誰坐。唯一的缺憾是,現下整個團隊的電子化程度不高,歸檔能力也較弱,沒有專人負責收集和整理長老的開示內容和照片。但關於網站、facebook頁面的努力正在逐一進行。長老的手機型號是iPhone6s(採訪期間的最新型號),由信徒供養。他最愛用的功能是:時間和天氣。因為可以看到不同道場的修行者們正在經歷怎樣的時空。

朋友問她,你單身,年紀大了誰來照顧你?她說當下自己爭取多修行,陪長老多做事,其他的沒有想。侍者Ko Nanda MyoSwe,38歲。擁有電機系和物理系兩個學位,還念過碩士,肄業。這個 11歲開始便親近長老的小男孩,放棄高薪工作來此工作,鮮有機會學習新技能,亦十分忙碌辛苦,但並不覺得有落差。他維持著一些小額個人投資,保持自己的基本收入。來寺院後,家裡不僅不需要他的照顧,反而主動補貼,令他沒有後顧之憂。他得以照顧長老,照顧寺院,也照顧裡面的修行者,相比之下,錢的多少不那麼重要了。他曾經跟長老說,只要長老在世,他便不結婚。很久以前,長老們多鼓勵侍者單身,但如今恰宓長老看著新一代的成長,不再要求侍者如此。如今寺院裡也有侍者結婚,擁有自己的家庭。
寺院常住眾有45人,除長老外有18位比丘,6位戒女,其他20位皆為侍者,其中7位不住寺院。侍者沒有工資。不少年輕侍者來自長老家鄉,大多數緬甸寺院皆是如此,因為長老們往往顧念貧苦的同鄉。一個世俗的看法是,侍者們沒有收入,但有機會跟這樣的說法也許有道理,但不是全部。

在他看來,選擇成為侍者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人為佛法而來,有人希望從小地方到首都仰光來工作。針對不同需求,長老會安排不同工作。對於那些希望來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寺院除了負責吃住,也會讓他們學習謀生技能如開車、外語等,或在寺院工作之餘,侍者們可以自行外出學習新的技能。時機合適時,找到新工作的年輕人可以選擇離開寺院。這樣的年輕人往往感恩寺院,如果日後寺院有需要,他們會盡力回來幫忙。
小時候他是脾氣暴烈易怒的孩子,成年後自問,如果沒有遇到這個道場和長老,自己如今會在哪裡?更堅定報答之心,也希望來這裡的人們通過道場的這一種際遇,改變自己的人生。陪同長老出國時,旁聽長老開示的慈心禪,自此心

性轉變,每天早上起來,都會散發慈心。記憶中,他從未見過長老生氣。即使有人做錯事,長老從未怒罵,只是以勸導的方式,給人改變的機會。生病時,長老親自送藥、餵食。痊癒後跟其他人交流,得知不少人有過類似待遇。一年中他很少休息,多與瑣事打交道,不能真正修行,也沒有學習新的技能。他說,三個人修行,無人照顧,人人拿不到好分數。一人照顧,兩人修行,總和最高。何況他們的修行裡,我也有分數,足夠。
未來的太太不是佛教徒,你介意嗎?不會的,我只會娶佛教徒。

與侍者們的談話,多數在他們繁忙的工作間隙進行。最大感受是,沒問題。父母的過世,修行中已明白無常,接受。年輕司機的個人終身大事,住在寺院中感覺快樂自在,沒有結婚打算。養老,並不擔心未來的事。
58歲的辦公室負責人Daw Khin Htwe一樣沒問題。十多年前她將開培訓機構賺得的養老金六百萬緬幣捐給長老,其他財物分送給家人,此後便和妹妹在此持戒修行和護持寺院。六百萬在當時是天文數字,可以蓋好幾棟修行寮房。
剛開始工作,長老說,侍者的工作就是懂得補缺,她在這裡做過基礎佛學課老師,護理過禪修者,也幫忙廚房擔任助手,受長老信任,後來又負責寺院辦公室的財務和其他工作。近年來,她也學習中文,偶爾替長老翻譯小參的中文內容。同時,她從一開始守五戒,主動變成如今的守九戒。當地認為,慈心禪是第九戒。
她說,不領薪水反而可以增進法心,佛法裡面,要什麼,會有什麼。有一年從寺院回老家看鼻竇炎,回去時發現當年熟悉的醫生都不在了。迷茫中,發現當地最有名的醫生的助理是早年做老師時的學生。該醫生以收費方式聞名,所有醫療費都直接投在醫院的箱子裡,所有員工平均分配,而不是放進自己的抽屜。她也要往箱子裡放醫藥費,被醫生拒絕,說已經有人付了。她說過去做老師時並沒有期待,但後面的好就這樣自然地來了。原來這位助理從前是名轉校生,在補習班裡很孤獨,她曾告訴他,你要面對那麼多人,那麼多對手,但是過程中不要沮喪,堅定自己的內心。這番勉勵改變了他的人生。畢業後,他一直試圖聯絡老師,終於有機會重逢並為老師做點事。還有其他事業有成的學生,都為她提供各種支持,長老和寺院也在看護她。
在慈心和善心之下,這樣的心想、事成,一直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