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甘達西亞多的Dhamaduta森林道場位於距離仰光市區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小鎮莫比 (Hmawbi),Dhamaduta意思是佛的法界。十多年前,他與幾位功德主一起,篳路藍縷,手創道場,到目前已經發展為有72位住眾、10位執事法師的僧學院與禪修中心。一位學生告訴我們,12歲短期出家後, 他感到很快樂,後來有機緣讀到舍甘達西亞多的書籍,心中無限嚮往莫比,最後終於有幸來到這個安靜獨處的好地方。在僧學院,師父就像他們的父親,常住就像他們的母親。從課前班、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學生們要學習說法、禪 修、巴利文經典以及注釋書。
森林道場作息時間:

3:30  起床

4:00-5:00  早課、打坐

5:30  早餐

6:00-7:00  到常住處上課

7:00-8:15  附近村莊托缽

9:00-10:00  上課

10:30 午餐(飯後小沙彌清潔)

13:00-16:00  上課

18:00 晚課

19:00-21:30 晚自習

22:00 休息

目前,在佛學院基礎上興建的佛教大學也已經快要建成。站在新建的教學樓附近遠眺,整座道場花木幽深,林海 滴翠。有居士供養的幾隻雞和鴨子,目前已經繁殖到了200多隻,大腹便便的雞鴨三五成群,旁若無人地在道場各處優哉游哉,我們在幾處草叢與涼亭中都發現了新鮮的雞蛋。法師們對其他物命的尊重與關懷,賦予牠們回歸到原始的生物鏈條的慈悲,可見一斑。

多年來,緬甸瑞進僧派。每三年舉辦一次高峰會議。2012年10月初,1000位瑞進派僧侶首次聚集在森林道場大禮堂,舉行第十八屆全國瑞進僧派高峰會議,仰光省長、斯里蘭卡瑞進派僧侶代表皆列席。會議由時任(第十四任)瑞進僧派宗長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僧侶暢所欲言,共同協商
瑞進僧派的宗教事務,一直關懷支持瑞進僧派發展的閻浮盟長老、瑞西達長老、法園長老都提出了指導建議,各項事宜圓滿具足。

2015年第十九屆,以及接下來的第二十屆高峰會議,也都在此舉行。

此番盛況令人聯想起1954年5月17日,在仰光世界和平塔,八個國家的2500位上座部長老比丘,舉行上座部佛教第六次聖典結集,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舍甘達西亞多在國內外說法、教禪、教學、著作以外,還特別用心為少年兒童開設佛教文化課程以及開辦低齡禪修營、佛學講座等活動。這座森林裡的寺院建成十多年來,每年暑期都會舉辦青年禪修營,教授前來的高中畢業生禪修,教授年輕一代皈依、信奉佛陀高貴的教義,散發他們的智慧與宗教情懷。一方面也為道場的日常活動培養了義工、護法團隊。
在一次兒童禪修夏令營中,舍甘達西亞多圍繞「兩條直線的看法」(Aspects of two straight lines) 作了主題開示。世界上有兩個不同的面向,這些不同的面向通常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良的關係。這個問題不是什麼新鮮事,已經存在了許多世代,例如父母和孩子的意見相左,而這可能是由於不同的時間、環境與經驗所導致。在森林道場,父母與孩子都與舍甘達西亞多分享他們之間的不同觀點和意見─

舍甘達西亞多:我讓父母和孩子在我的道場相見,因為他們通常沒有其他場合去表達、交流彼此的意見與感情。有時候,父母會對子女有情緒,同樣,子女也不得不隱藏自己的威受,因為他們不想反駁父母。這些感情需要在這裡表達出來。

這個間題是全球性的,當我訪問其他國家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都不是那麼融洽。在那些國家,佛教徒的數目是比較少的,佛教的宗教觀點與道德背景與他們的宗教不同,父母與孩子之間無法像佛教家庭一樣保持良好的關係。因此,父母讓他們的孩子在18歲離家去獨自生活。他們用規則與法律與孩子相處。在我看來,我不希望這樣的習俗逐漸在我們國家生根。同時,我知道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有相互的影響。父母無疑最愛孩子,孩子則明白感激父母,知道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他們的人。但是他們之間同樣會有問題,我了解這種情況,因為我的禪修中心開設好多年了,我教導年輕人禪修,訓誡他們,我傾聽他們對我吐露的心聲,因此我知道這些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以及大學生的心思,知道他們的情緒,知道他們關心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同樣來寺院拜訪我或者打電話給我,對我傾訴他們的情緒與對孩子的情感。與我對話之後,他們之間的緊張關係緩和了。

但這並不持久。當他們回到家之後,緊張的空氣又很快重新產生了。我希望這樣的誤解可以消除。因此,你們都坦率地表達自己吧。

作為僧團的一員,我非常有幸傳播佛法,因為它可以為人們帶來平和與快樂。作為一般信徒,你們的言語會點燃其他人的情緒。因此,表達你們自己吧,以求達到和解,這有助於幫助全世界的父母與子女冰釋誤會,這也是我們佛教徒的目標。

 

母親問:莊嚴的法師,我曾經在父母嚴厲的規範下長大,因此我不像同齡人一樣快樂。所以我溺愛孩子,不想讓他們像我童年一樣不快樂,我滿足他們的一切需要。然而即使這樣,他們並不感激我。因為我的放縱沒有界限,他們的慾望變得無度。我相信,他們身為緬甸佛教徒夫婦的孩子, 只有宗教可以教導他們學好,只有宗教導師才能令他們聰明與學會自制。如果我自己不能停止溺愛孩子,那麼我該如何 控制和教導他們?

舍甘達西亞多:考慮到這種情況,孩子們有沒有要說點什麼?

兒子答:長老,每個愛子女的父母都應該訓練自己的孩子獲得知識與技巧。但我認為強烈的溺愛無法讓孩子們學到知識。

舍甘達西亞多: 還有沒有孩子要發言?
女兒答: 師父,我媽媽說她總是滿足我的一切要求,相對地,我也一直努力做一個好女兒,但是我父母有時候不理解我的好表現。他們也不讚許我的表現,有時候顯得我像個倔強的孩子。

儘管我知道我媽愛我,但我媽從來不以我為榮。她在鄰居、親戚與朋友面前,在教育或社會活動上,都不曾以我為傲,儘管我一直努力做一個乖女孩。舍甘達西亞多:當父母處理與子女的關係時,如果他們曾被父母限制過,他們就不想約束孩子。如果他們曾經被父母打過,他們就不想打孩子。如果他們不曾被父母寵愛,他們就想寵愛孩子,這是父母的天性。因此父母會溺愛孩子,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另一方面,不教給知識與技能的縱容會寵壞孩子。如果父母想教給孩子知識與技巧,他們應該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應該知道孩子的能力,父母應評估孩子是否能夠達到他們要求的標準。父母與孩子在年齡、經驗與思想方面都是不同的。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他們如何評估孩子的好表現?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孝養、尊敬父母,早晚向父母請安,向比丘提供目標、繼承父母的宗教活動,意謂著懂事且有禮貌。你希望孩子這麼懂事且有禮貌麼?你有多大意願?然而只有滿足是不夠的,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擁有一個光明的人生,滿足是可以透過很多方式實現的。父母應該滿足孩子,除非這會令他們懂事且有禮貌,否則,他們不應該被 滿足。

孩子們,你們真的愛並且理解父母麼?試著去同情父母。在滿足孩子的要求之前,家長要仔細考慮:在親朋好友間會產生什麼問題麼?他們也不想被指責偏愛哪個孩子。因此,孩子要理解父母,並且努力表現好。這個年紀的孩子曉得他們應該懂事且有禮貌,因此,應該會表現得讓父母滿意。這個女兒說他父母沒有足夠重視她的努力。如果你的好 意不被別人珍視,你會有什麼感覺?會不安麼?當然,你會屬到遺憾。

你的好意被誤解,是很糟糕的,不是麼?現在,考慮到這件事,我想告訴孩子們,如那個女孩所言,儘管她努力做好表現,父母卻不認可她,於是她開始叛逆。實際上,不管你的好意有沒有被重視珍惜,都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好意。普遍而言,人們只有在自己的善意被珍惜時才會高興,因此我們必須珍惜自己的善意,而不管別人是否重視。你們理解我說的麼?父母的眼光可能超越你們,或者他們可能沒有你們知道的多。因此我想說,如果父母不尊重你們的善意,就隨他們的意吧。不管你的父母健在或者已經去世,你都知道如何懂事且有禮貌,珍視自己的道德與善意。你可以做到麼?

主持:在現實中,生活沒有那麼簡單,每個社會都有艱難之處,應該考慮按照宗教教導去解 決。緬甸的社會文化根植於佛教教化傳統,透過 僧伽教給父母和孩子。佛教徒不是出於命運而有 堅定的信仰,因為人們透過信仰,可以得到善 行、道德、專注與智慧。佛教不考慮超過人類知 識的神秘教義,佛教教導我們透過禪坐實踐,自 己去獲得知識。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宗教教化去 行事,困難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如果人類珍視 善行、智慧,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將會建成。因 此每個人都應該有宗教意識,遵守宗教的教化。

父母也曾是孩子,孩子以後也會變成父母。 自從人們學習在群體中生活,人際關係的問題便 始終存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其中一個主要問題 是出於時代與環境變化而引發的代溝。父母的行 為會對子女造成深遠的影響,困難雖然陸續產 生,但是解決方案已經有了。在緬甸,答案就是 依教奉行,遵守佛陀的教義。佛陀闡述了丈夫、 妻子、父母、子女、學生、老師的角色與義務。 事實上,佛教超越了倫理,涵蓋了禪定、專注與 智慧,一個好的佛教徒的目標是獲得自由或智 慧。一旦父母和孩子都遵從與實踐佛陀的德性教 義,家庭就會有快樂和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