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下午,緬甸第四電視臺並不寬敞的攝影 棚衣香鬢影,活躍在仰光─這座依然是緬甸時尚與娛樂中 心都市的幾十位青年演員眾集在這裡,等待聆聽舍甘達西多近距離的開示。外表光鮮,把玩著最新款iPhone手機的年輕人們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說說笑笑,當舍甘達西亞多走進攝影棚外的辦公大廳,攝影棚內瞬間鴉雀無聲。

一個半小時的開示,全部採用問答方式。舍甘達西亞多帶領大家禮佛之後,便對年輕人們說 :「不方便和別人分享的,都可以儘管向我傾訴。」
問答─

問:每個人這個年紀都可能遇到感情的困擾,在感情中,因為執著而痛苦,如何消除這種痛苦?

答:我了解你的困擾,我不能直接勸你「不要愛他」但作為出家人,我也不能對你說「且去愛他」。真正證得阿羅漢果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情感才會全部斷除。一般來說,情感是煩惱;但有些情感是可以助益人生的。經典裡面講,有十種「結縛」會束縛你;證得初果時,可以斷除兩種結縛。你喜歡別人,造成自己內心的結縛;討厭別人,同樣給自己帶來結縛;還有「慢心」也會造成結縛。但有時候,因為某些慢心,人可能會變好。比如看到別人身上帶有非常糟糕的習氣,心裡想我為何不去布施善法呢?我對別人不服氣,是因為我有慢心,爾後我去布施,便是基於慢心而有善法。

什麼樣的人生階段,要說什麼樣的話,正如我們不能要求一個剛剛學會爬行的嬰見走路。現在我對你們年輕人說「你不要去愛別人」也不可能。青年人往往把愛情這件事看得很嚴重,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頭看,你會覺得痛苦麼?不見得。會覺得好笑麼?也不見得。因為時代改變了。就像一個爬著的嬰兒,過幾年站立走路的時候,再也不會想要滿地爬了。因為情境改變了,心態不同了。解決情感的困惑,需要成熟的心境。

年幼的孩子需要有人扶著走,陷在情感苦惱中的年輕人,也需要藉助佛法提升心境。因此,漸漸認清這種感情皆是妄想執著,它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了。

問:想再請教一個與年輕人相關的問題。有時候我明明沒有錯,卻被人誤會,或者冤枉,我覺得很委屈,沒辦法不介意,想要向他人解釋,但是別人卻不相信我。我因此會很生氣,只好藉著不斷喝水、吃東西,試圖調節內心,但心中的嗔恨依然難以消除。這種情況下我該如何是好?
答:和年輕人相關的,與我們和尚就不相關了? (眾人會心笑)

跟別人談話,要聽清楚,並且一句一句講清楚。對別人生氣,你也要問自己生的是什麼樣的氣,生氣的對象是人還是事情?

我極少生氣,儘管有時候遇到的情形著實令人生氣。比如坐車時,前面車子與我的車子有一段距離,後面的車子便超車到我們前面,後來又一輛車看起來想要超車,但是一看到前面是我們出家人的車子,便沒敢在我們面前違規。明明交通法規規定要保持車距,前一位司機為什麼要違規超車呢?那麼,問題來了,看到他人不守規矩,我就要生氣麼? 當下我需要去提醒他麼?以及,若我提醒他,他會聽從我的 意見麼?那對我又有什麼利益?……你想稱讚、惱怒別人, 要考量狀況,或許你很誠懇,對方卻壓根不理會你,甚至或許還會打你。

又比如,一般人會提倡,走路需要有四平八穩的威儀,莫要行色慌張。但發生火災怎麼辦?所以凡事要看狀況衡量;不看狀況,會牽連自己。

你聽到有人說了不中聽的話,或者冤枉你,感覺自己很生氣,便要仔細分析,你到底生誰的氣?那個說話的人、他說的內容、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要細細地分清楚。

如果你生氣的對象是他人講話的內容,你找誰解氣呢? 那些令你生氣的話語一旦說出,便已經消失在空中,你沒法對它們做什麼來解氣了。對於說話的那個人,你則要可憐他,他講的沒有根據,因此造了口業。可憐他,你便不會生他的氣了,況且,如果他講的是讚美的話,你還會生他的氣麼?而如果你是為自己感到煩惱而生氣,埋怨自己的內心起了嗔恨心,讓煩惱死死咬住,也是沒必要的。話語已經在空中消散,你卻把這句話放在心上而一夜不安,這反而是牽累了你自己,實在是自尋煩惱。
問:我們做藝人,都希望觀眾很喜歡我。這樣會不會增加別人「出於對我的喜愛」的煩惱?如果這是一種罪過,要怎樣懺悔消除?

答:以前有一個明星,每次來到仰光表演前都要供養比丘,有比丘對他說,你在臺上製造別人的貪愛,造作出許多罪過,你供養這一餐,不能抵消那些罪過啊。(眾人笑)不過,你們也不需要認為自己有罪過,你們要表演得惟妙惟肖,盡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你們表演得好,透過情節影響世人反省,便沒有令他們生起煩惱,反而督促了人們懺悔。當然,這也不代表我反對之前那位比丘講的話,有時候我們比丘寫了很多佛法警誡,是鞭策世人反省的一種模式。你們則 透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表演技巧扮演好一個角色,來引起世人反思。
問:藝人艱苦努力,有時候結果卻不成正比,我會沮喪氣餒,甚至想自殺,怎麼辦?

答:你儘管隨時打電話給我,不要做傻事。(眾人笑) 演藝圈的演員有時候像我們弘法者,自己很努力,卻可能收效甚微。這種情況會令人覺得一切很無助,因而沮喪難過。其實,你只要盡自己能力做一件事,而無需太在意結果 如何。很多人恰恰是忽略了自己盡力要做的事情,只去注重結果。專注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於其中汲取經驗,就可以做更多更好的事。但結果不是期望,佛法中的因果法則是「你做多少,結果是多少」,而非你「期待多少,結果是多少」。你要質問自己昨天做了多少、今天又做了多少。重在做的當下,盡量去做。

有人問我,想要做一筆成功的生意,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的個性很愛講話,但我絕對不會直接點破答案,所以我跟他講了一番其中的道理。做生意絕對不是以賺錢為首要目標,也不是大學畢業才可以去做。如果你有足夠的資金、人脈,但你很懶,你不會成功。如果你很努力,卻完全沒有人脈,也不會成功。想做生意,就要時刻把自己當做生意人,桌上的手帕、瓶子都能拿來做生意,看到什麼都想起做生意。我七年級的時候,就很想賺錢,看見什麼都要想一想如何賺錢。看見大家都穿紗籠,我就想要不要織布去賣?看見襯衣上的釦子容易掉,便 琢磨要不要買賣釦子,還在外面撿了一個牛角,用工具磨扁,製作成一枚釦子。後來做建築師的時候,我便常常和表哥去觀察整個市區的建築物。看電影時,比起情節和演員,我更留意盯著影像背景的建築物。同理,想要行善法,任何行為都可以行善法。

主題拉回到做藝人的心態。你得多觀察, 才會提升自己的演技,全身的每一個部位都要 展現自己的美好狀態。這樣越精進,結果自然 會更漂亮,而不是單單期望自己會收穫什麼樣的結果。

問:做演員究竟為誰表演?為自己,為身 邊的人,還是為每一個人?

答:佛經裡有「師徒二人爬竹竿」的故事,有時師傅站在徒弟肩膀上,有時徒弟站在師傅肩膀上。師傅在上面時對徒弟講:「你要照顧我,我要在上面翻跟頭。」徒弟則回答:「你要自己注意,我也要注意自己。」徒弟講的是對的。在合作關係中,人要負起各自的責任,才不會出問題。

看事情要反覆思考其間的因果關係,在開口講話前,這一思考非常重要。一個正確的回答,需要許多知識儲備。所以,人不可信口開河;表演亦更需要嚴謹的態度,需要考量很多細節。你的微笑是不是發自內心的微笑?你脫鞋時是否注意到前後左右的人以及觀眾?任何事情都是除了自己,還要顧及身邊者。盡量周全,結果一定會和付出成正比。勤力做事,提升工作質量,收穫會越來越多。
問: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

答:我想你自己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何才能受到別人尊重?肯定你得有優點。尊重就是敬重,巴利文是 garu,有「重」的意思。一個人能做別人不能做的,比如一個小孩子可以抬起別人不能抬起的重物。身業,行他人所不能行;口業,言他人所不能語;意業,思他人所不能想。別人未能有的心態,而我有,也會被尊重。當然,醉漢會稱讚酒量更大的人,但這不是尊重。被人尊重的重點,在於你可以比別人多行多少善法。
問:我的朋友勸我不要想太多,說我們的大腦像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裡的記憶卡。師父同意這種說法嗎?

答:手機、電腦為什麼不斷推出新版本?是為了提升功能。你們都不是學生,如果是高中生,我會跟他們講一些讀書的方法。有些人讀完一本再讀一本,有些人則習慣好幾本書穿插閱讀。做事情也是。有些人是只會做符合自己專業的事;有些人則不僅術業有專攻,對其他領域也有能力。不要怕自己內存不夠,應該努力把自己鍛鍊得主業和副業都有辦法兼顧,體現自己的能力。

問:我的老師告訴我,像愛迪生等大科學 家,只開發了其大腦潛意識的4%。這種說法正確麼?

答:首先,誰擁有測驗這一數據的權威?人的大腦很神奇,目前我們只能肯定沒有完全使用大腦容量而已。

 

你走路即將踩到大便,眼睛還沒有注意到,腳便做出了反應,這種非自主性,就像佛教講的「隨眠」,只有在觸到對境時,才會爆發。慈悲心、慈愛心皆是碰到對境才會生起,所以我們要善用內心的正能量。

心理學家講的潛意識與佛家講的有些不同。我曾經聽說,一間銀行請一位專業人士分析不良帳戶,專家的評估與銀行實際經驗所顯示的一致,並且進行了後續的預測。很久之後,他才透露,自己是透過分析帳戶中所記錄的事情來評估帳戶的。想盡辦法隱瞞來龍去脈,錢進進出出,卻提不出正當性的,往往是不良帳戶。

當然,與其分析這個世界上的歹人或者善 人,不如了解自己更重要。
問:我想請教禪法的問題。對於禪修的方法,各類書籍和不同禪師的說法不同,對此我們該如何取捨?

答:禪修的目的是減少內心的惡念,增加善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兩種修行,「自盡其意」也是一種修行。有些人對於惡行覺得可惡,要求自己努力不作惡;有些人想盡辦法,快快樂樂行好事,培養內心的善;有些人則只求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便好。一個人的心受不了複雜的環 境,不願和別人講話,心欲靜下來,便需要禪修了。藝術家在藝術上要不斷精進,同樣,修行也不能間斷。修行不斷累積,心境清淨的程度越來越提升。佛陀的教法是八萬四千法蘊,原因是佛陀依對象不同而說法,比如當初度化一個瘋女的教法,不能用於度化央掘摩羅(Angulimala) 。

信行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使自己想要什麼就可以成就什麼,比如飛夫、遁地等神通;第二種則是你只能面對當下的一切。相應地,內心生起煩惱的原因也有兩種:一是內心期待什麼卻無法成就;二是你無法安然面對當下的一切。

想擺脫內心的煩惱,你說要應用以上兩個辦法修行。專注鼻子、腹部呼吸,足夠專注,終究可以達到想到什麼便成就什麼的境界。還可以輔之以讀書、欣賞表演。修行未達到想到什麼便可以成就什麼的時後,你的心依然會受到不滿意的嗔恨所波及,這就必須要懂得面對當下的一切,面對現實,保持觀照的方式。

我想問你們,你們敢不敢問你父親這一生娶的老婆是不是他最愛的人?事實上未必。實際生活中往往事與願違。你想到什麼就得以成就什麼,是自己的能力;而如實面對當下的一切,則是自己的智慧。

禪修的需求是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但現實總是偏偏令人難以平靜。可以接受令人心平靜不了的現實,你的心就是平靜的。否則,心只能更亂。更煩躁時,你得到的痛苦不僅是不平靜,還有自惱。

我對年輕人又愛又恨。愛你們有前途,恨你們這個時代的人不懂得體諒別人。很多人看不慣別人,詬病別人愛出風頭、充當馬後炮,一點都不會諒解別人。這很令人討厭。無法諒解別人,就是一種缺點,會造成彼此不和睦。
當然,這個問題不限於年輕人,大人之間也會存在。例如有一個寺院住持,袈裟穿得有點隨意,被優婆塞、優婆夷說不整潔;重新換了一身,又被說太做作……因為我此刻對年輕人說法,所以說這是年輕人的缺點。(眾人笑)

開示結束後,我們隨機採訪了兩位年輕的演員。

林澤文(Sai Wunna Aung)是一名平面模特兒,纖細秀麗的陳英英則出生在音樂世家,很早便與父親和妹妹一起組織家庭樂隊,曾經代表緬甸去中國大陸雲南參加選美比賽。他們都是出生在緬甸的華人,也都成長在信仰佛教的家庭。此前,他們都曾多次在MRTV-3等電視和SKY.NET等廣播中聽聞舍甘達西亞多說法,嘗天有緣面聆教誨,臉上都寫滿了興奮。

尤其是陳英英,之前已經學習過一段時間葛印卡 (S.N.Goenka) 內觀靜坐禪法,加上舍甘達西亞多的開示,她直言這一切將幫助自己表演時集中精神。「人們一旦感受到禪修的利益,就會自己堅持下去……」她滔滔不絕地補充道。

舍甘達西亞多著作頗豐,曾出版《警示語錄集》(一)(二)(三)、《內觀問答集)(一)(二)、《內觀法要》、《功德之價值》、《正見〉、《正念》、《暗自無聲哭泣》、《讓世人知道! 》、《驍勇者的膽識》、《非清淨不可》、《經商貿易中行波羅密》等專著與散文集,與廣博精深的佛法著作相比,舍甘達西亞多這一場開示顯得有點淺白。甚至連「奢摩他」「毗婆舍那」這樣的佛學名詞,他都用更直接、明白的言語來解釋。

而且這一場開示,如同他在大學內開課,都是採用問答的方式。舍甘達西亞多重視鍛鍊年輕人的提問能力。提問有
時比回答更難。在佛陀時代,有時候僅佛陀在說法,有時候佛陀卻與弟子互相對答。問答更激發思考的能力,是修般若波羅密的一種途徑。曾經有一次連續三天開示,第三天早上舍甘達西亞多在路上問自己今天要舉什麼例子,忽然想到:你什麼時候做過準備呢?不是都在法座上才準備的麼?從此,他再也不提前想例子了。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教化方法亦有八萬四千法蘊,在鄉下只能講牛車,在城裡就要講汽車。所謂佛陀見機說法、隨緣化度,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