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憑信「度」過二十八年寒窗
漫長的歲月過程,能持之以恆地
努力背誦三藏,並非一般的毅力和勇氣……

雖然1975年二十歲時第一次會考口試經藏便通過,榮獲「池經藏」頭銜,但爾後三藏學徒可謂「崎嶇坎坷」。直到2003年,經歷二十八載,才通過所有的三藏口試及筆試。漫長的歲月過程,能持之以恆地努力背誦三藏,並非一般的毅力和勇氣。甚至,周邊的同學看他辛苦背誦三藏,於心不忍地勸諫他說:「就算沒有通過三藏會考,依然可以弘法度眾,何苦背誦三藏呢?」縱然如此,素旦剌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如此堅定的志願,供給後代僧人學習時以他作為楷模,許多僧人也因此對他肅然起敬。在此漫長的過程中,倘若他稍稍信心不足而放棄努力,或許今日的第十位三藏高僧就不是尊者東達拉了。

二十八年的寒窗歲月,孫倫三藏高僧憑以「信」度過,且漸臻最高成就階段。「信」的範圍除了是「自信」,對三寶也要建立「自信」以外,對業及其果報,更需要堅信不渝。

三藏高僧素旦剌說:「準備三藏會考期間,朝朝暮暮埋首苦讀經文,有時候光是看到兩千多頁的厚重經書,內心一度索然乏味,心神彷彿直落千丈無法再提起。此時自己需要調適內心,自我勉勵『佛陀捍勞忍苦地為眾生說法,背誦這些經文不也等同供養佛陀嗎?』以此時常重新建立信心。」在努力的階段,含辛茹苦是在所難免的;總會頻頻生起想放棄的念頭,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妥善轉念」以及「重建信心」,才能度過這些考驗。

說到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三藏高僧素旦剌如何調配一天的時間,包括閱讀經文以及背誦經文的時間呢?

三藏高僧素旦剌說,每本經文的難度截然不同。倘若是《經藏》,其內容比較多元化,記述方面比較廣泛,所以早上只能閱讀六頁,中午再閱讀六頁經文。假若是律藏,其內容屬於條列式,戒條敘述相仿,所以一天可以閱讀十八至二十頁。至於《阿毘達摩藏》,其內容諸多重複,相對簡單,有些內容一天可以閱讀到二十頁至三十頁。每天晚上,不看經書,重復背誦一天所閱讀的經文內容。日復一日,如此閱讀的內容越積越多,此時縮減閱讀經文時間,加長背誦經文時間,以此來平衡,加深印象,閱讀過的內容也不易忘失。

為了避免忘失所背誦的經文,每天「修佛隨念」― 憶念佛陀的功德,尤其專門憶念「正等正覺」功德名號。「正等正覺」的意思是,佛陀乃無師自通,正確地遍知一切法。

佛陀具有如此赫赫功德力,假若內心經常憶念著這個「正等正覺」的功德名號,使其功德力導入到自己的心田,自己同樣也會有這樣的功德力,好比「借力使力」增強內心的定力及智慧。

避免久坐背誦經文而身心過度疲勞,每半小時,起身到佛前供水。這麼說來,一天之內勤供淨水的次數也相當多了。供水的目的為何呢?這個問題不難讓我們連想到先前所敘述的內容:「孫倫三藏高僧與『水』有相當淵源」。由於 與「水」特別相應,近年,三藏高僧回家鄉建設森林道場,其附近特地做了相當寬敞的人工水池。他敘述過看到水,讓他的心莫名地平靜下來。佛前供水,此舉同樣也讓他內心因而得到安穩、清涼、平靜。藉由供水內心轉化為平靜,趁這個機會再次回去書房繼續努力背誦經文,原來供養水的目的是讓他的心充電。如是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居然歷經長達二十八載。